Board logo

标题: 病理科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lvkanggroups    时间: 2015-10-19 10:17     标题: 病理科的故事

一个星期三的下午,同以往任何一个星期三一样,病理医师接下由病理技师刚刚制好的病理切片,坐到了显微镜前。
这是一些约四指长,二指宽的玻璃片,上面整齐地排列着从针尖大小到指甲片大小的或蓝或粉色的半透明的薄片。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四十倍、一百倍、二百倍、四百倍……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病理医师的心里,
总包含有一个显微镜下放大的微观世界,即使针尖大小的东西,都可能隐藏着蛛丝马迹,从而发现线索,揭开疾病的奥秘。


此时,显示屏上呈现的是如沟壑般的胃粘膜皱襞,粉色的黏膜舒展着,随着胃壁蠕动,胃液清亮,泛着细泡,镜头拐一个弯,
几条粘膜皱襞突然中断,呈放射状围绕一个约一角硬币大小的浅浅的凹陷。医生的眼神逐渐严峻起来,就诊者曾告诉医生时
感胃部不适,以为是消化不良,随便买点胃药吃,有时就好了。这些症状大概就是这个浅浅的凹陷引起的,那这个浅浅的凹
陷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病变呢?良性溃疡?恶性肿瘤?他知道,在医疗过程中,有时同样的现象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可能,有
的病变肉眼看似恶性病变,组织学上却表现为炎症,有的肉眼看起来稍觉异常,组织学却表现为恶性,可不是吗!再大、再
典型的恶性病变总是从第一个恶性细胞开始的,在它还不成气候时,往往被人们忽略。

通过大约24小时三十多道工序的处理,男青年的胃壁新生物活检标本已经制成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所谓的病理切片,放大
四十倍,即可看到组织结构,粉色调的黏膜肌向两端延伸,表面手指般突出的蓝紫色调黏膜上皮,如果把胃壁看成多层蛋糕
的话,这就是最上面的那一层。接着,放大一百倍,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个细胞,黏膜上皮细胞,胞核紫蓝色,周围是玫瑰红
色的胞浆,有的细胞稍呈三角形,胞浆偏红色,它有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有的细胞呈柱状,胞浆偏蓝色,它能分泌消化酶;有
的细胞含有粘液颗粒,它分泌的粘液能够保护胃不被本身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消化掉……在病理医师眼里,正常的细胞排列有序,
是和谐的交响曲,令人轻松愉快,不正常的细胞如同不和谐的音符,色彩、形态异常,结构更复杂,看到这样的变化,脑海里
会条件反射般弹出一串医学名词:炎症还是肿瘤?炎症类型?肿瘤来源?恶性程度?侵犯深度?切缘有无残留?淋巴结有无转
移?这个时间最短或许只是几秒,实际上需要病理医师大约十年的训练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经验
积累,总之,形态学的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多做、多看、多想,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内镜活检标本,只需判定病变性
质即可,因为活检的标本数量、深浅、部位的局限,活检病理诊断犹如管中窥豹,只需要对送检的部分做出恰如其分的解读,
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

随后的几张病理切片中,发现了几个幸运儿,他们的肠腔内壁出现了一些赘生物,病理上叫腺瘤,俗称息肉,在病理医师看来,尽管这
种病变属于良性上皮性肿瘤,却有恶变可能,尽管只有一部分发生恶变,但是,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由此发展而来,这种病变具有家族倾
向,尤其是一种家族性大肠腺瘤病,这种病变的大肠肠壁上会长出成百上千、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赘生物。最近有一位这样的患者前
来咨询,他记得他的外祖母、母亲、几个舅舅、一个侄子均因大肠癌去世,母亲是四十八岁走的,几个舅舅也都年纪不大,那个侄子仅
活了二十几岁,如今他已近四十八岁,因为心里的阴影,眉宇间总带着忧伤,经过肠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他正是一个家族性大肠腺瘤病
患者,并且这些腺瘤尚未癌变,只要将病变肠段切除就可以阻断大肠癌的自然史,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也
做了同样的检查和治疗。今天的几位患者只是在肠壁上长了一个或几个息肉,在病理检查确诊其良性性质后,只需内镜下摘除即可,损
伤很小,同样阻断了大肠癌的自然史,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的。因此,他们从心里感激病理科的医生,他们知道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为他
们驱散了心中的阴云。

免疫标记和分子病理作为病理在形态学之后的发展,不但对于一些看上去是,事实上却不是;看上去不是,事实上却是的明确诊断有
极大的帮助,还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指导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面。甚至,通过分子病理学检查,能够提前发现导致肿瘤的基因突变,或者
肿瘤治疗后预先发现肿瘤的复发。

[ 本帖最后由 lvkanggroups 于 2015-10-19 10:20 编辑 ]




欢迎光临 中华病理技术论坛 (http://bbs.zhblj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