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打印本页]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04-11-2 21:49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学技术包括传统病理技术和现代病理学技术。传统病理学技术(HE切片、特殊染色)是病理学的基础,大量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是提高诊断水平和现代病理技术的保证。回顾过去,病理学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结果。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受到病理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约。
病理学经历了组织病理、超微病理、免疫病理和分子病理阶段。免疫病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疾病的性质和来源,而分子病理学进一步揭示了发病机制(特别是病毒学检查),预后以及外源性基因在人体内的存在和内源性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解决了一些用蛋白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病理技术主要还是以常规HE、特染和免疫组化为主,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我这样说也许有很多技术员会有意见。请看一个数据:2004年,中国病理学工作委员会在全国最具代表性的15家3级甲类大型医院病理科,对5个抗体的免疫组化质量进行测评,结果合格的只有3-4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病理技术的现状。而且这4家合格单位的成绩还存在很多的水分:第一,所有切片的前处理都是由北京友谊医院统一完成的,消除了各家由于固定、脱水、切片、烤片等原因引起的抗原损失的因素;第二,很多单位对这几张片子都是精心加工的,并不代表平时的水平。也就是说加上这二条,成绩还会更差。要做好一、二张切片并不难,难的是要天天做好片子。
那么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什么?我想用我自己的经验片面的分析一下:
一、技术员的定位
中华病理学会给技术的定位是在医生指导下工作。这里容易给人造成二大误区:
1、病理诊断与病理技术是二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对于病理技术而言,医生是外行,技术员是内行,让外行来指导内行,容易让医生错误的认为技术工作的简单性。
2、容易让技术员产生被动性和依赖性。 医生说什么我做什么,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出了问题需要医生指出原因才去改。由于很多原因医生并不可能真正知道,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正确解决。所以,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充分发挥技术员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医生做好医生自己的工作,技术员也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出现问题,做医生的只要指出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出了什么问题,至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就应该让技术员自己的解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主管负责制就非常的好,有问题医生直接找他就行,由他去找技术员解决,3甲医院病理科应该考虑设置由技术员担任科室付主任主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技术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才会让技术员觉得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才会领悟到工作的意义。
二、技术员本身的原因:
1) 技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大多数病理科技术员都是中专毕业,也有的是工人转的,有的是护士转的。我也反对唯学历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还是能力的体现。经历了大学或研究生的培养学习,他们的知识面和考虑问题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而低学历的人要学超过他们,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
2)在主观上不求上进者甚多,我这样说会引起技术员的公愤,但事实的确如此,看一下自己周围:没有理想,不思改进,做一天算一天,已是很多技术员的通病。这就和我们的体制有关,只有通过岗位竞聘,才会让技术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上网关心技术的,都是好学的朋友,对整个技术队伍来说,还是极少数。
3)缺少正规的培养和学习的机会,很多技术员的技术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教的,也有的自学了;有的尽管出去进修了,但学回来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也要和自己科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做好。还有就是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关技术的会议较少,技术员出来开会的机会就更少。
4) 缺少横向比较:我到过很多片子做的很差的单位,我发现医生、技术员的自我感觉都很好,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对“好”没有概念,如果不知道别人做的怎么样,那么对切片质量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出去学习,走马观花,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别人做的和自己没什么不一样。诸不知每一个人的动作都有差异,正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切片质量的不一样。还有一些技术员,把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当成了经验来宣传、使用和推广。
5)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
程天民院士曾经说过,诊断与技术是二个轮子,缺一不可,互为依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认为不够确切,容易让人主次不分,医生与技术员的风险与价值是不能等同的。有的技术员什么事情都要和医生比,当二者出现差异后,医技关系就开始紧张,有的就和医生顶着干,有的自暴自弃,有的甚至目空无人,孤芳自赏。我觉的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红花总要绿叶配,没有绿叶的红花会怎么样?所以绿叶也很重要,但不能说绿叶重要就可以大家都做红花。病理科也是一样,医生是主角,技术员是配角,技术员就是要配合医生做好工作,你既然干了技术这个工作,就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应该正确的面对现实。病人来看病,总是冲着医生的诊断水平来的,不会因为你的片子做得好冲着你来。我觉得病理科更像一辆列车,主任是车头,医生是车厢,技术员就像轮子。技术是决定火车额定速度的动力,病理诊断就是司机,火车的好坏,动力的大小,最终要通过火车跑的怎么样来表现出来。最终火车开的好不好,还要靠所有部件的齐心协力才行。
5) 技术员的地位
常听技术员说现在技术员的地位越来越低了,于是就感到技术工作没前途。我想这有二方面的因素,第一,你的工作有没做好。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知识重视,医生与技术员之间的差异会增大,我想这是正常的,我们不是整天叫中国要尊重知识吗,不能因为对自己不利就不满意了,我们只有服从这个社会,而不能叫社会服从我们。人与人,工作与工作之间由于机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地位与待遇也就不同,没必要比来比去。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事,任何一个好工作对你来说都没有好前途。只要你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别人都会尊重你。在国外,有的国家的病理科技术员要比医生早上班4 - 5个多小时(凌晨4点多),也就是说在医生到科前,你就要把昨天取材的组织做好,放在他的桌上。我想迟早,中国也会走上这条路。我想每一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敬业,是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饭碗。那么,技术员的地位就不可以提高了吗?不是。提高地位靠什么,靠呼吁?同情?对抗?都没有用。事物发展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只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决定技术员地位的东西。那就是提高技术的知识含量,提高技术的完成质量。
三、医生与技术的关系:
1、很多人会说,技术员工作做的不好,和医生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最简单的如取材,如果医生取材厚薄不均,组织就处理不好,HE切片和免疫组化质量都会有影响。技术员片子做的不好,医生可以退片,要求重切,这是我们技术员应该做的;但是,如果医生取材不好,技术员要退组织,大多数医生是不会同意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不合理的现象。还有的医生提出取材不好,技术员可以自己去修一下,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一是技术员有可能修去你需要的病变,这个责任谁负,这是一种医疗事故,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二是作为医生你应该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一个规范的质量稳定的病理科,切片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取材不好造成的。
2、医生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员,医生不喜欢学习,技术员一般也不会学习。前面我说过新技术的应用,会受到病理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约。如果医生什么都不懂,什么工作都不开展,技术员的业务水平也无法提高。我就碰到有的主任自己不会看特染,不懂免疫组化,却说是技术员没做好。真是比窦娥还冤,因为你连申辩的地方都没有,甚至有的还真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很多技术员会逐渐丧失了自信。
3、将就:很多医生不管技术员切片做的多差,能将就的就将就,造就了技术员的惰性,我认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对技术员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
4、看不起技术:这样的病理医生其实很多,认为技术员只是操作工,培养个2-3个月就可以做得很好(当然这很大程度也是我们技术员自己造成的,技术水平越差,医生就越看不起,你越看不起,我就越差,是一种恶性循环)。技术工作我认为有点象烧菜的,每个家庭都会烧。但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油、盐、酱、醋、味精,每人做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做菜的也分将就型的、主妇型的、厨师型的、特级厨师型的。什么是厨师?厨师不仅对色、香、味、各种菜系、营养的搭配有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目前我们大多数的技术员(包括我自己)只是涉及到病理技术的一小部分,只学了一点点皮毛,要学好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重视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减少诊断的差错,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医生和患者。
2、其他原因:
1)有科研能力的与没科研能力的病理科之间的差异。
2)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差异。
3)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首先技术员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自尊,自强,自爱!增强技术员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做到,能做的最好。
2、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行学习,学会总结经验,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用脑干活。
3、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
病理技术很多是凭经验工作,由于经验的随意性较大,导致质量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接轨,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背景下,中华病理学会提出了病理技术规范化操作。病理技术有很多小窍门,有的是在牺牲制片质量的前提下发明的,使用者往往自己不知道。每个地方操作方法不同,导致制片质量各不相同。
规范化操作是病理制片质量的保证,而量化的管理增加了病理制片质量的稳定性。
所谓规范化,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对使用试剂种类、pH值、浓度、温度、时间以及操作的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尽可能的减少人为的影响,减少变量,减少影响制片质量的条件。特别是在做分子技术时,更应严格按操作规则做。
所谓量化,就是把以前经验的东西用量来判定。比如说我们更换脱水试剂,一般都是要等组织不好切了才换,这样总有几天片子质量不好;也有的是几天到了就换,组织多时脱水液的水份就多,后面几天可能组织就脱不好;组织少了脱水液倒了很浪费,我们通过几年的实验,发现组织的量和试剂的更换时间有一定的规律,用量来控制脱水的更换时间更具科学性。还有苏木素、依红也是如此。
要想搞好制片质量,各地必须建立质控组织,通过技术交流和行政监督的手段,促进病理技术的发展,做好每一步。
例如常规切片的注意事项:
1.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在一个规范的实验室,大部份的切片质量问题都是因为取材不好造成的。医生在取材时,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为适,大块癌组织、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取薄一些;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的脂肪组织。在取材中还应十分注意组织内是否有缝线或骨组织,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钙化组织,应与技术室讲明,在切取纤维组织、肌肉组织、胃肠道时,应注意纤维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时尽可能按与纤维平行走向切取为佳。小标本取材时要注意包埋纸的质量,尽可能选择象桃花纸、包茶叶纸等透水性好的纸张,包时不要双层、多层或折叠层数太多,也不要把过多的组织放在一起,影响脱水液的浸透。特别要注意新鲜组织取材,组织容易粘在包埋盒壁上,导致固定、脱水不佳。如果有可能,应选择剖开固定24小时后再取材。
2 . 固定
固定是技术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整个制片过程中无法补救的一步。所谓“固定”,就是组织离体后,用各种办法使其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除水以外的物质的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和生活时相仿。另外,组织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状态,增加了组织的韧性,而且不易变形,有利于以后的组织处理。所以组织一旦离体必需及时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的5倍以上。固定的关键主要与固定的及时性、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浓度、固定的温度和时间有关。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甲醛)。福尔马林渗透性强,固定均匀,组织收缩小,但经酒精脱水后收缩较大。甲醛不能使白蛋白和核蛋白沉淀。甲醛通过使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而产生固定作用。由于10%福尔马林受到福尔马林的质量、使用时的挥发和取材时带入水分的影响,浓度容易被降低,导致组织固定不足;而高浓度的福尔马林,降低了对组织的穿透性,形成周围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现象。所以可以适当的增加福尔马林的浓度,以12%左右为佳。
pH7.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对大多数抗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而非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略差,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二者有差异,但并不十分明显,通过对抗原修复液、检测系统和修复方法的不同选择,可以缩小二者的差异。由于HE染色时细胞核的最佳着色点pH为3.5~4.5,中性福尔马林对苏木素染色有一定影响,细胞核容易发灰。而病理诊断,主要还是以HE切片为主,就常规HE规范化而言,用酸性福尔马林比中性福尔马林要好,每95毫升12%的福尔马林液内加入5毫升的冰醋酸。但从规范和全面角度出发,还是应该使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当然如果根据常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需要不同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的固定液分开制片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骨髓应该选择用Bouin液固定24-48小时,如果脱钙不够,可用10%盐酸再脱2-4小时,然后流水冲洗4小时。送检来的大器官应及时切开固定,大标本取材后(2cm厚)固定时间需要6~12个小时,小标本一般需要3~6个小时;当室温低18℃时,应在37℃以下的温箱内加温4~6个小时。
目前,环保固定液大部份是醇性固定液,对免疫组化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乳腺癌诊治规范明确规定不能用醇性固定液,由于我们的诊断标准都是根据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制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慎用。
3. 水洗
固定后应该水洗(10~20分钟),这一步通常被很多人所忽视,固定后不水洗,容易造成脱片和染色不鲜艳。也不利于蜡块内抗原的长期保存。
4 .脱水
所谓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这一过程称为脱水。脱水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充分透明。一般我们总认为脱水主要跟高浓度酒精有关,而忽视了与低浓度的酒精关系,其实75-80%浓度的酒精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短时间内可以置换出大量的水份,而高酒精容易使蛋白质凝固,在组织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使酒精难以渗透到组织块中间去,导致组织脱水不佳;其实高浓度酒精里只需脱去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之间的水份,如果脱水时加温过高(超过35-50℃),使用丙酮等等,都容易导致组织收缩过度和组织发硬、发脆。组织脱水引起的组织发脆有三种原因:一种是初始脱水液浓度过高引起组织质地发生改变、硬化;第二种是组织本身质地细腻有关,如小动物肝脏;第三种是假脆(也是组织发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的脱水不足,组织在浸蜡时蜡无法渗透到组织中去,组织在高温下“干烤”导致发硬、发脆,切片会出现粉粉的或一丝丝的现象,子宫肌瘤等较硬的组织还会一棱棱的现象,甚至会整块整块往外崩;严重脱水不足的组织中间发软,甚至还会有水。
脱水的关键是如何使低浓度的酒精脱水时间和高浓度的酒精脱水时间的正确搭配,低浓度的酒精可以使组织收缩减少,并使组织更好切,高浓度的酒精使组织脱水更彻底。一般情况下,标本脱水时间(35℃)以75%酒精1.5小时,85%酒精2小时、95%酒精(2道大)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纯酒精(2道)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小标本脱水时间与大标本差异不大,一般没必要分开,小标本发脆,往往是因为纸包太厚或相互粘在一起,导致组织脱水不彻底引起。如果由于时间关系,也可适当相应缩短。脱水时间长短,与室温高低有密切的相关,同时也与组织的厚薄,组织类型,组织固定的程度等条件都有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室温在12~15℃时,可作为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当室温高于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容易脱水,可适当缩短脱水时间;而室温低于该温度范围时,应适当延长脱水时间。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变量,也就是: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如果一年四季都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35℃)最好,有条件的应该买全封闭自动脱水机。更换脱水液,应以量为基础,定量更换。根据我科经验,如试剂用量为500ml,每500个蜡块更换一次为宜。在更换脱水液时,不提倡全部试剂向前退的方法,因为此法不能保证低浓度的酒精的浓度(往往会偏高),所以我们认为85%的酒精不能退到75%的酒精里,95%的酒精不能退到85%的酒精里,无水酒精不能退到95%的酒精里,而第二道的95%的酒精可以退到第一道95%的酒精里,第二道无水酒精也可以退到第一道无水酒精里。由于脱过水的酒精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因此,最好全部更换,要保证各梯度酒精的真正浓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每一批组织。常规切片脱水的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组织脱水彻底,收缩度、硬度适中,切片舒展、好切。在固定充分的情况下,组织在酒精内长时间停留并不会使组织发脆,那怕是无水酒精,那怕是几天。
5.透明
为了使石蜡能够浸入到组织块内,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脱水剂混合,又能与石蜡相溶的媒介物质,这个过程称透明。目前最好的透明剂是二甲苯。
很多人认为二甲苯极容易使组织发脆,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在固定充分、脱水彻底的情况下,二甲苯并不会引起组织发脆,相反会使某些组织结构比较质韧的组织(比如子宫肌瘤等)由于透明充分而变的更好切。而所谓的发脆,往往是组织浸蜡充分,使组织恢复到其原有的质地,在蜡块冰冻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用冰水或常温切片,就不会有脆的现象。所以二甲苯透明(2道)各30-60分钟,如果有时间,时间可以更长,透明充分,蜡也能浸的更充分。但当组织内有少量水份,二甲苯在高温下将水置换出来,导致组织干烤,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硬。
6.浸蜡
组织透明后,在熔化的石蜡内浸渍的过程称为浸蜡。目的为了使石蜡渗透到组织中去。浸蜡温度过高(超过60℃),在蜡内加入二甲苯或由于透明时带入石蜡的二甲苯过多,如果小组织内含有少量水份,会导致小组织发硬,还会使组织内的抗原受到破坏;所以浸蜡用的石蜡熔点应该在54-56℃左右(三道),时间:第一道:石蜡30分钟;第二道:石蜡60分钟;第三道:石蜡,90分钟以上。浸蜡温度控制在56~58℃左右。(第一道也可用硬脂酸石蜡1:3混合浸蜡,不仅可软化组织,特别适用于比较韧、硬的组织,而且由于硬脂酸是弱酸性的,染色后核浆比比较鲜明,缺点是容易脱片,疏松组织在展片时容易散开,所以要用后面几道石蜡尽可能将硬脂酸洗净。所以一般不要使用此法)。用开放式的脱水机最好每天打开第一道石蜡的盖子,让二甲苯挥发掉。浸蜡用的石蜡如有杂质应该过滤,以防吸入组织内,造成切片刀刀口受损,或切片破碎和划痕增多。
7.包埋
用包埋剂来支持组织的过程称包埋。最常用的是石蜡包埋法。包埋的关键一是平整,二是方位。要求在包埋时,应采用镊子轻压组织块拱起部份,使之平贴于底部,通常采用组织的最大面包埋。囊壁、管腔组织应竖直包埋。小块多颗组织,应尽量放在一起,并保证在一个平面上,蜡块上下应留有余蜡。包埋时还应注意有无缝线,纸絮,如有一定要去除。胃黏膜活检标本,不能按一般的规律取最大包埋面,应采取窄面竖起包埋。包埋的蜡更应过滤,留有杂质的石蜡,容易造成污染或刀口受损。蜡的熔点应在56~60℃之间选择,不提倡在冬天使用软蜡。因为用软蜡包埋的蜡块,到了夏天,会粘在一起,不利于资料的保存,而且即使在冬天,用硬蜡包埋的蜡块也比用软蜡包埋的蜡块要好切。
8. 磨刀
要想切好一张切片,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切片刀。磨刀是从事切片技术人员的一项最基本技术,刀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质量。磨刀的手法各人不同,但都要求用力均匀,使刀口和磨刀石全面接触,两手的用力点应在刀口上,而不是在刀背上。切片刀应用一次磨一次,每次仅需10~15分钟,过长时间的磨刀,容易把已经磨出的锋刃磨掉,检查切片刀是否锋利,用手试摸刀口的方法并不十分科学,不仅不能证明切片刀是否真正锋利,而且容易损害刀口,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磨好后拿一个蜡块试切一下。每次磨好刀后,应将磨刀石用盖子盖好,以防灰尘掉在磨刀石上,用有灰的磨刀石磨刀,会使切片刀产生许多细小的缺口。现在很多单位都买了磨刀机,磨刀机用来开刀锋和磨缺口的确不错,但由于磨刀的角度和时间不易精确掌握,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经验,真正的锋刃很难用机器磨出来。一次性刀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用一次性刀片,必须及时更换刀口。粗切的刀口和切片用的刀口最好分开,这样可以节约刀片,也可提高切片质量。
9. 切片
切片前要把切片机上有关的螺旋拧紧,并调整好切片刀的角度。切片的第一步必需粗切。粗切的厚度大约在15~30微米左右,质地较硬的组织或较小的组织应再薄一些,粗切致组织全部暴露后,才进行细切。细切至组织块表面均匀一致,无白点后,再把切出的蜡片放入温水中。切片时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摇速不易过快或过慢。过快会导致切片厚薄不均,切片难以展开;过慢会使切片增厚。切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切片的要求是完整、薄、均匀。切下的片膜其大小形状应与组织块一致,切片的不完整,常会将重要病变遗漏,导致误诊、漏诊。在切片放蜡块时,应注意组织包埋的方向,组织的层次,纤维、肌肉等的走向应与切片刀平行,较难切的部分应放在上面,如皮肤的表皮,肿块的包膜,胃肠道的浆膜等,这样可以减少组织的断裂现象。操作切片机时应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减少机器的磨损。在使用毛笔展片时要防止笔丝进入刀口,因为每切到一根笔丝,就会增加一个缺口。切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有人认为:只要切片机刻度标着几个微米,切出来的片子就是几个微米。其实不然,当切片刀不锋利,或切片时速度不匀,或切的较慢时,切的片子都会变厚,只有在切片刀十分锋利、切片匀速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保证其厚度。下面是切片时碰到的问题的原因及可能处理的方法:(1)组织发脆:一般是脱水、透明、浸蜡时间太短、起始浓度过高,在切片时,刀要快,片子要切得薄,蜡块不要太冰,可放在冰水里5-10分钟再切片;也可边切边用嘴向蜡片吹气,可能会好些,也可以在蜡块上涂稀氨水;如果与组织本身质地有关(如小动物肝脏、腺瘤、胃肠粘膜等),蜡块可采用在冰水里浸泡或者说不冰就切,我们不可能做到在冰冻的情况下所有的组织切片都没有裂隙,只有改变我们的切片方法,不要用冰去冰,这就要求我们固定要充分、脱水要彻底。(2)切片卷起,可能是刀不锋利,或刀锋在另一面,或刀角度过大,切片太厚等等。(3)蜡片弯曲:可能是刀锋不均,切片刀未磨直,切片刀与蜡块不平行。(4) 厚薄不均:可能是刀、刀座及蜡块未夹紧,组织太硬,或切片机主轴太向前,或切片机已磨损。(5)切片出现裂痕:可能是刀有缺口,石蜡内有杂质,组织内有钙化、骨片或有线结, 也可能会有棉纸纤维等。(6)切片不连片,切不下片,切片很厚,或者切片后蜡块发白,内陷:组织脱水不佳。补救办法:可先将蜡块溶解,取出组织,放入加热水浴的丙酮内(80℃),30~60分钟,再进行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也许会好一点。
切片机用完后必须每天清扫干净,并用松节油或白油等把机器的表面和各关节擦拭干净。要想保证机器的精确度和延长机器的寿命,重点在于机器的保养,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
10. 展片与捞片
展片水温应在42℃至55℃之间,这主要和包埋蜡的熔点和蜡内的添加剂有关,水温过高,会引起组织细胞散开,水温过低,切片皱摺无法摊平。包埋蜡中如有二甲苯,会造成蜡片迅速溶解。而用一次性刀片切的片子,一碰到热水,片子上的皱摺就无法再展开,这有二个方法可以解决:第一、可以在切片时边切边向蜡片吹气,这样的片子就会非常平整,放到热水里就会自然展开,比较方便快捷,但这样的片子会略微厚一点;第二、在切完片子后,先把切片放入冷水,再将切片移到热水,这样的片子会较薄,皱摺、气泡也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推荐使用。也有人选择先放入酒精,如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切片破碎,出现裂隙;像脂肪之类细胞间粘附性较小的组织一碰到酒精就会散开,故不作推荐。最后捞片时玻片要干净,要选择那些完整、无皱摺的切片,粘贴于玻片中1/3和下1/3的中间。
11. 烤片和脱蜡
烤片,一般在65℃的温箱内烤片0.5~1小时左右,温度过高,会引起切片细胞收缩;时间太短(少于20分钟),容易造成脱片。脱蜡也相当重要,如果脱蜡不干净,切片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匀,所以,脱蜡用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一般用3道二甲苯,每500ml液体,处理500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当室温低于18℃时,必须将切片从温箱拿出后立即放入二甲苯中脱蜡,或将二甲苯放入温箱内预热(37-60℃左右)脱蜡。然后经高浓度的酒精到低浓度的酒精洗去二甲苯,至水。
12. 染色
染色的原理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二种:
物理作用:分毛细现象,吸附作用和吸收作用,还有分子间的作用力。
化学作用:分化学物质的特性基团(酸性、碱性和两性基团)与染料的结合方式(离子键;共价键和氢键)
而染料根据来源可分:
(1)、天然染料(胭脂红、地衣红、番红花红、靛青等)
(2)、合成染料(亚硝基染料、硝基染料、偶氮染料、重氮盐类、醌亚胺染料、苯甲烷类染料、口山 叮类染料、蒽醌染料、噻唑类染料、喹啉类染料)
(3)、无机化合物(硝酸银、氯化金、碘、高锰酸钾等)
根据染料的化学反应可分:
(1)、酸性染料:苦味酸,伊红、酸性品红、刚果红等。酸性染料不是指其水溶液一定显酸性,而是指有酸性助色团与碱作用成盐,其水溶液电离出的有色离子为阴离子。
(2)、碱性染料:苏木素,中性红,美蓝、甲基绿等。碱性染料不是指其水溶液一定显碱性,而是指有碱性助色团与酸作用成盐,其水溶液电离出的有色离子为阳离子。
(3)、中性染料:是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混合后而成。如瑞氏染色的碱性染料亚甲蓝和酸性染料伊红混合。
苏木素染色时间要根据染料的新旧、温度、切片的类型而定,一般为5-15分钟。经水略洗后,用盐酸酒精分化是关键,分化程度必须用显微镜控制。分化水洗后,可用温水或自来水蓝化,并充分水洗(流水冲洗5分钟以上),以防盐酸残留导致切片褪色。我们不提倡使用碱性溶液(释氨水、肥皂水等)促蓝,尽管蓝化效果很好,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用碱性溶液促蓝的切片不能长期保存,容易褪色。最后入伊红复染(5-20秒)。HE染色的关键在于深浅适度,对比鲜明,一般有经验的,肉眼就能判断,但偶而也会出现失误,所以用显微镜控制是最保险的方法。其关键的步骤在于苏木素染好后的分化及蓝化过程,在蓝化结束后,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是否合适,核结构是否清晰,胞浆内是否有残留的苏木素等等。染色理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应是:细胞核与细胞浆应蓝红相映,鲜艳美丽;核浆对比明显,核膜及核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
染液的更换也应该量化,苏木素1500张/500ml,依红3000张/500ml(根据配方不同,苏木素和伊红量会有所差异)。
13. 脱水和封片
切片脱水应从低浓度的酒精到高浓度的酒精,80%酒精1道,95%酒精2道,纯酒精2道,二甲苯2道。浓度低的酒精比浓度高的酒精更容易脱水,但也容易使伊红褪色,故脱水时间可短一点,每道1-3分钟,纯酒精每道5-10分钟。为增加酒精与二甲苯的相融性,可在二甲苯前面增加一道正丁醇;石碳酸-二甲苯液也有此效,但石碳酸是弱酸性液体,如不洗净,可引起切片的褪色,不利于切片久存,故不作推荐。切片经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固。为增加切片的透明度,防止细胞收缩、龟裂或切片出现黑色结晶样小点,所以切片应该二甲苯透明后湿封,严禁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封片,这样容易造成细胞收缩。封片时要防止口鼻呼出的气体接触到切片;在天气较潮湿的日子里,不宜一次将多张切片取出待封,以免切片“还潮”,形成透明不佳,出现云雾状水珠。脱水剂的更换也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每500ml液体,处理500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封片树胶不能过稀,封片时树胶要均匀充满盖玻片且树胶不及外溢为佳。要将组织全部覆盖,也不能有气泡。但是,也应该从关心技术员的身体健康出发,以人为本,建议有条件的病理科应该购买自动封片机,
没有条件的在封片时可以使用环保透明剂透明和环保树胶封片,但效果没有二甲苯透明的好。最后,粘贴标签,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书写清楚,最好能打印。
我希望在中华病理学会的倡导下,在各种组织的配合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国的病理技术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 海盐龙 时间: 2004-11-4 20:13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感谢 丁老师
把一些问题阐述了 使我明白了许多,活是给自己干的 ,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成功,加油!加油!
作者: 步行上班者 时间: 2004-11-5 13:3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把丁伟主任的文章用B5纸打印了8张,仔细阅读,觉得该文写得很好,读后很受启发,丁伟主任是技术界新一代的精英
作者: 楷 时间: 2004-11-8 16:11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技术员、诊断医生必修文章。
作者: 轻羽飞扬 时间: 2004-11-15 22:45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丁老师,见解很独到,这是我们该学习的,所谓良师益友,从这我们学到很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大家都会从这篇文章得到启示.
有很多问题还要和丁老师请教,请您能大力帮助
作者: fzxd888 时间: 2004-11-28 09:31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提一个建议:成立中华病理技术学会,由丁伟老师做学会会长,聘请德高望重的病理技术界的前辈做名誉会长,定期举行学会技术研讨会,这样既可以加强病理技术人员的团结和了解,又可以相互间交流技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通过学会形式来抬高病理技术人员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让医生知道,没有病理技术人员的好技术,也就没有医生的好诊断。有同感的请跟贴——
作者: th3166 时间: 2004-12-3 10:36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丁老师是当代病理技术界一楷模.
作者: hunter3035 时间: 2004-12-7 22:57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同意
作者: xsp 时间: 2004-12-12 12:39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认为丁老师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是技术员而自觉工作卑微,毕竟科学是在发展的,从趋势来看,将来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终有一天病理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那时最准确最科学的报告的可能就是我们技术员了!
当然,前提是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比医师更多的知识!
作者: 风逸 时间: 2004-12-20 17:13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谢谢丁老师,我是刚入这行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受益多多.
作者: 寸草心 时间: 2004-12-28 18:48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认真读过了,收获不小,谢谢丁老师.
作者: 步行上班者 时间: 2005-1-13 16:40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在等待着丁老师关于免疫组化方面的经验介绍,顺祝丁主任新年愉快!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05-1-17 21:43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免疫组化方面周小鸽教授讲的很好,我对免疫组化的第一步固定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这方面的经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好意思。
作者: liuhuaqin 时间: 2005-1-18 20:25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也赞成,技术员之间相互交流太少,不利于业务的提高,也不利于地位的提高;只有业务水平提高了,地位也相应会提高。
作者: 步行上班者 时间: 2005-1-19 13:21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免疫组化方面周小鸽教授讲的很好,我对免疫组化的第一步固定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这方面的经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好意思。 ”
请问丁主任,在哪里能找到周教授的文章。1月15日我市开年会,我在会议上向同行们推荐了丁主任的文章。
作者: hunter3035 时间: 2005-1-28 22:47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诊断组与技术组要互相体谅才对.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05-2-3 21:41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说的太对了
作者: 闲云 时间: 2005-4-27 15:09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希望医生也能看见
作者: merry70 时间: 2005-5-20 20:3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丁老师的文章确实非常实际贴切现实,但是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技术员要想学习创新也是非常困难的,每天应付繁忙的工作已经时间很紧凑了,根本没有事前去摸索去学习。
作者: th3166 时间: 2005-7-13 10:08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赞成
作者: 丑小鸭 时间: 2005-7-14 22:5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希望丁老师能经常给我们讲受一些这样的知识,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入门的小辈来说真是太好了。谢谢丁老师!
作者: limingredfox 时间: 2005-9-30 16:5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丁伟主任是技术界新一代的精英
作者: sujianjun 时间: 2005-11-11 23:54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3)缺少正规的培养和学习的机会,很多技术员的技术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教的,也有的自学了;有的尽管出去进修了,但学回来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也要和自己科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做好。还有就是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关技术的会议较少,技术员出来开会的机会就更少.
我在技术岗位上搞了8年了,开始就是看,然后就是做,自学,一做就是8年,从来就没有外出学习,进修,交流过,我们科内连我两个技术员,都是这样的,就是做,也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不像诊断的可以出去进修(1年),每年还出去开几次读片会,所以我们都是按书本上,和我们平时工作的经验就这么做,和外面一点交流也没有.
作者: shanghainese 时间: 2005-11-12 03:44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引用:
下面引用由sujianjun在 2005/11/11 10:54pm 发表的内容:
3)缺少正规的培养和学习的机会,很多技术员的技术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教的,也有的自学了;有的尽管出去进修了,但学回来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也要和自己科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应的调整 ...
现在我们的论坛就是让五洲四海的同行们连接在一起,探讨学习组织病理技术,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增长大家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这样虽足不出户,但能晓天下。
作者: sujianjun 时间: 2005-11-12 22:5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缺少横向比较:我到过很多片子做的很差的单位,我发现医生、技术员的自我感觉都很好,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对“好”没有概念,如果不知道别人做的怎么样,那么对切片质量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出去学习,走马观花,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别人做的和自己没什么不一样。诸不知每一个人的动作都有差异,正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切片质量的不一样。还有一些技术员,把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当成了经验来宣传、使用和推广。
书上说的大家都知道,但到了实践中就又是不一样了,比如我们这烤片后脱腊都是用松节油的,例外最后的也不用二甲苯的,反正我们二甲苯基本上是不用了.从我一上班这些都不用了,也不用湿封了,所以说对"好"还是没有什么概念,感觉自己做的不错了,但是不知别的地方有没有不用二甲苯的,最好就是交流一下的.
例外说一下,听我之前的技术员说的,以前他们叫防疫站来测过二甲苯的,看超不超标,我们主任就带着那个测的东东,湿封,(二甲苯那就不用说了),最后测下来,剧然说不超标,正常范围.最后搞得没话可说.就不用了.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05-12-19 13:27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说的很好,但作为一名技术员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尊重知识和只尊重医生,不尊重技术员是二码事。尊重医生,并不等于不尊重技术员,那怕就是一名扫地的工人,你也没理由不尊重他。如果你认为医生与技术员的的知识含量是一样的,那我认为是不一定正确。说明还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尊重知识应该是知识含量越高,他的价值就越高。
作者: shanghainese 时间: 2005-12-22 12:30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要尊重人。
要尊重人。
要尊重人。
要尊重人。
要尊重人。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09-9-26 16:42
vb
作者: jl157710390 时间: 2009-10-20 13:19
顶起
作者: highsky 时间: 2009-10-25 20:49
现在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也不晚。。谢谢ding 老师
作者: 朱丽叶007 时间: 2011-8-20 01:32 标题: 自我超越
支持丁老师。
记得十年前刚做病理技术时,一天,外科请了专家过来手术,冰冻前,专家来看病理科情况。临走留下一句:“技术嘛。随便大街上找个人,学两天就是了。”
当时听了这话很难接受。现在想想,无所谓了。别人的看法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做给自己看,首先让自己尊敬自己。
路在脚下。
作者: xiaoxi 时间: 2011-9-8 15:22
丁老师的文章真是太好了, 受益匪浅啊。
作者: wallend 时间: 2011-9-15 10:14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受益匪浅,要不时地翻出来看看·····
作者: 一个人的生活 时间: 2012-2-26 18:42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谢谢丁老师 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 一个人的生活 时间: 2012-2-26 18:43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谢谢丁老师 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 yanyulin 时间: 2012-3-1 17:14 标题: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发人深思
作者: 非梦 时间: 2012-3-1 19:09
我刚加入这一行不久,看来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啊, 以后跟着大家好好学习。
作者: 新手妈妈 时间: 2012-3-3 00:08
请问丁老师,你们固定后的水洗是怎样实现的?我们脱水机第一缸是中性甲醛,第二缸就是酒精了,如果不用第一缸甲醛的话固定时间肯定不够,用了就不存在水洗这一步了啊?谢谢!
作者: 麻帅 时间: 2012-3-6 20:01
谢谢丁老师 技术的基础细节太重要啦
作者: yaya2169 时间: 2012-4-5 22:48
赞同丁老师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12-4-6 09:46
引用:
原帖由 新手妈妈 于 2012-3-3 00:08 发表
请问丁老师,你们固定后的水洗是怎样实现的?我们脱水机第一缸是中性甲醛,第二缸就是酒精了,如果不用第一缸甲醛的话固定时间肯定不够,用了就不存在水洗这一步了啊?谢谢!
我们第二道是水
作者: brian627 时间: 2013-5-6 20:57
非常好,谢谢
作者: jensen0901 时间: 2013-5-6 22:27
丁老师,首先认真看了你的文章,和你网站首页写的差不多,很多都是很好的东西,值得学习,谢谢。我经常都会来论坛看看,今天有空,也来发表下自己的意见吧。我自认为我还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对病理技术也很喜欢,虽然目前遇到了很多问题,我都会克服,忍受,一切我相信都会解决的,我还年轻,会看到病理技术的发展。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说出来,希望大家可以认真想想。所谓技术,必须得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毕竟经验有多少之分,我希望那些老一辈的技术老师们可以多多帮助那些真正热爱技术的人,不能让他们寒心,现在很多技术去进修,回来说,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半年的时间,天天都在不停地包埋,捞片子,整理蜡块,贴号码,最后几天的时候,可能是实在看不下去,就让切了切片子。这里我不是说这些东西是白学,当然你能去悟,也可以悟出很多东西来的,现在一般都是去大医院,一天就几百个蜡块,老一辈的人就根本没有时间给你讲,即使你很想学,问了也不会多讲,多问,不耐烦。我想配方不用你们讲,因为我们拿来当木偶来配制,没用,但学习方法,学习门路也该指导下吧,当然并不是所有老师们的都是这样,稍微年轻一点的常常抱怨自己怎么辛苦,薪酬不高,哪有时间给你说技术。所以技术得自己学吧,那怎么学呢,我觉得丁老师说的高学历,我也赞同,虽然我只是专科生,但发生在我眼前就一事说明,我刚刚配苏木素时,就去抄配方,然后看原理,然后就去试验。但是后来一位新来的研究生同事,就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很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些我看不懂,后来才去做试验,多么严谨的思维啊!我想我得改变下了,所以我现在买了很多书,化学啊,生理,还有物理学什么都有,我得学啊,而且就得学习那种思维模式,我觉得王华老师就做的很好啊。所以学历低的也别看不起自己,我们有学历的动力嘛,而且我比较们勤奋嘛。现在很多新人进来了,同事也好,实习也罢,我都会告诉他们:我所知道的,我所看到,我不会藏着,我不怕人家超过我,没有关系啊,你比我好,我才能比你更好嘛。好了,发了这么多的牢骚,希望病理老前辈们,真的好好带带新人吧,告诉他们你知道的,你不会少什么东西,说不定有些你们也是错的呢,相信他们会给你找出来的,真心希望各位同仁们为病理技术的发展,你做了这一行,你负这个责任吧。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13-5-6 22:56
你写的太好了,非常正确。学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自觉性和思维方式,而大多数技术员缺少的正是这个。如果仅仅要从技术上去学习,有所创新,很难。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研究生经过系统化培养,做起来容易一点,也有自己的想法,象王华老师,就是研究生毕业。
现在到大医院进修,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我们在内,也面临同样问题:1、工作量大,每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包埋,捞片子,整理蜡块,贴号码、切片、做特染等等。2、现在的大医院,用的全自动设备多,手工做的少,所以想学的基础就少,我们科来进修的,我让他们手工做,基本上不会去做,就是做也最多做一二次。3、现在医院质量一般稳定,很少会出现问题,因此,也想不出问题去教学生解决。所以,进修的还是学不会什么。
同样,进修生也有责任,你去进修目的是什么?是学会做还是学会解决问题,这个是你去进修必须搞清楚的,如果想学会做,这不成问题。但要学会解决问题,那就得花心思了,多带点问题去学习,多自己练习,做做各种不同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只有这样才可能学到东西。但现在进修生基本上都是要逼着才会去学的,那就成问题了。我希望常规工作做完后,进修生能自己切、自己做、自己染,包括免疫组化,但基本上都是宁可早走也没人做的。也是,一天忙下来也累,早点走也不好说什么,说了也没用。所以造就了目前的状态,大医院基本上都是如此。如何解决,的确是个大问题。至于说前辈们不肯教,我很少看到,但也的确有这样的人,这也需要学生与老师相互沟通,和老师搞好关系。现在我自己觉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想法,如果老师对学生说了几次不听,做老师的也就懒得教了;还有就是如果学生不问,老师懒得说,这种现象的确普通存在。
作者: xiangyanhere 时间: 2013-5-7 14:00
走自己的路,干自己该干的,明确目标和责任,才是一切的基础
作者: min21 时间: 2013-5-8 10:58
我觉得有些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环境就是病理技术的地位比较低,感觉没什么前途似的。希望在丁老师的带领下,能一天比一天好。。
作者: dingwei 时间: 2014-2-5 08:57
这篇文章有关脱水的观点我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这一过程称为脱水。脱水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充分透明。一般我们总认为脱水主要跟高浓度酒精有关,而忽视了与低浓度的酒精关系,其实75-80%浓度的酒精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短时间内可以置换出大量的水份,而高酒精容易使蛋白质凝固,在组织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使酒精难以渗透到组织块中间去,导致组织脱水不佳;其实高浓度酒精里只需脱去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之间的水份,如果脱水时加温过高(超过35-50℃),使用丙酮等等,都容易导致组织收缩过度和组织发硬、发脆。组织脱水引起的组织发脆有三种原因:一种是初始脱水液浓度过高引起组织质地发生改变;第二种是组织本身质地有关,如小动物肝脏,第三种是假脆(也是组织发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的脱水不足,组织在浸蜡时蜡无法渗透到组织中去,组织在高温下“干烤”导致发硬、发脆,切片会出现粉粉的或一丝丝的现象,子宫肌瘤等较硬的组织还会一棱棱的现象,甚至会整块整块往外崩;严重脱水不足的组织中间发软,甚至还会有水。
脱水的关键是如何使低浓度的酒精脱水时间和高浓度的酒精脱水时间的正确搭配,低浓度的酒精可以使组织收缩减少,并使组织更好切,高浓度的酒精使组织脱水更彻底。一般情况下,标本脱水时间(35℃)以75%酒精1.5小时,85%酒精2小时、95%酒精(2道大)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纯酒精(2道)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小标本脱水时间与大标本差异不大,一般没必要分开,小标本发脆,往往是因为纸包太厚或相互粘在一起,导致组织脱水不彻底引起。如果由于时间关系,也可适当相应缩短。脱水时间长短,与室温高低有密切的相关,同时也与组织的厚薄,组织类型,组织固定的程度等条件都有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室温在12~15℃时,可作为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当室温高于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容易脱水,可适当缩短脱水时间;而室温低于该温度范围时,应适当延长脱水时间。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变量,也就是: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如果一年四季都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35℃)最好,有条件的应该买全封闭自动脱水机。更换脱水液,应以量为基础,定量更换。根据我科经验,如试剂用量为500ml,每500个蜡块更换一次为宜。在更换脱水液时,不提倡全部试剂向前退的方法,因为此法不能保证低浓度的酒精的浓度(往往会偏高),所以我们认为85%的酒精不能退到75%的酒精里,95%的酒精不能退到85%的酒精里,无水酒精不能退到95%的酒精里,而第二道的95%的酒精可以退到第一道95%的酒精里,第二道无水酒精也可以退到第一道无水酒精里(如果纯酒精要退到95%酒精里,可用比重计测量,加水或加纯酒精)。要保证各梯度酒精的真正浓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每一批组织。常规切片脱水的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组织脱水彻底,收缩度、硬度适中,切片舒展、好切。
作者: 格言 时间: 2014-2-13 20:05
又学习了。
作者: zenglihua 时间: 2014-2-17 22:55
丁老师辛苦了,写了很多,我要认真看才行,期待待续的免疫组化注意事项!
作者: nsmcfenglin 时间: 2014-2-24 11:2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受益良多!
作者: meijie 时间: 2014-4-30 08:35
平时很喜欢看丁老师的帖子,觉得他说的话很有号召力。但是静下心想想,那些只能是一时的感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回归现实。现实就是这样赤裸裸,血淋淋。我也不是后悔选了这个专业。我不论是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本着一颗平常心,对自己对患者负责的心,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人家是怎么对我,奖金也好,待遇也好,算了。工作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为什么不开心,快乐度过?一定要痛苦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唱高调。但是当你生活中充满太多不平事的时候,凭一个人的力量想妄图改变什么?什么也改变不了,到头来伤的最深的还是自己。我们只要对得住自己的心就好,干好自己的事。
作者: ghj070503 时间: 2014-4-30 21:44
自尊,自强,自爱!
作者: ghj070503 时间: 2014-4-30 21:45
自尊,自强,自爱!
作者: 石头飞扬 时间: 2014-5-21 15:40
精辟,
欢迎光临 中华病理技术论坛 (http://bbs.zhbljs.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