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病理技术专题 | 病理资讯 | 病理图库 | 病理技术精英 | 同行交流 | 技术会诊 | 点滴经验 | 常规切片 | 特殊染色 | 分子免疫 | 细胞园地 | 电镜技术 | 收藏本站
 25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化学基础——制约病理技术员进行深入思考与创新的“瓶颈”

化学基础——制约病理技术员进行深入思考与创新的“瓶颈”

病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汇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化学,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可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等。
每天病理技术进行的操作基本上都是与化学相关,遇到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与化学相关。
以常规病理技术为例,自从有病理科,常规的病理技术就一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被操作,常规病理技术是病理科的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项技术被几十年的实践,按道理应该是非常稳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常规病理技术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依旧以手工操作的科室),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旧停留在仅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变化的工作状态中,每天都面对事物都处于不同的状态,如果不能对从事的常规病理技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那么我们每天都会处于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问题依旧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以下是本人总结的与常规病理技术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组织固定:不同的固定液的固定原理,浓度、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脱水:不同脱水剂的原理
包埋:石蜡的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
苏木素染液配制及HE染色原理:
     苏木素、氧化苏木素的分子式与理化性质
     苏木素氧化反应过程:反应温度、反应速率、沉淀溶解平衡
     不同的氧化剂的区别:氧化能力强弱、氧化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媒染剂的媒染原理及不同的媒染剂的区别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使用
     苏木素染色原理:DNA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螯合反应;
     分化:苏木素与蛋白质非特异性染色原理,H+分化作用原理;
     返兰:氧化苏木素理化性质,强碱弱酸盐的化学性质;
     伊红染色:水溶性伊红与醇溶性伊红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也许有人说,如今很多病理科的常规HE染色都有自动染色机染片,常规HE的染色质量已经比较高,技术人员还有必要如此费劲的掌握如此抽象的化学知识吗?我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
理由有以下几点:
1、无论机器如何智能化,人永远是驾驭机器的关键因素。越是高智能化的机器越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深刻的“人机对话”实现有效维护与监控。再自动化的机器也还是有出错和故障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性永远都不能缺失。
2、“万变不离其宗”,化学已被公认为是一门“中心学科”!化学知识不光是常规病理技术的基础,更是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的基础! 有良好的化学基础才能深刻的理解病理技术,只有在分子、原子层面理解病理技术,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技术操作产生一种“自然地直觉”,做到了“手到、眼到、心到”的和谐统一。才能在不同的病理技术间“游刃有余”,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3、现在是病理技术的“转型期”,病理技术在一个很短的时段里由“传统病理技术”向“传统病理技术与分子病理技术并重”转变。由于“转型期”很快,更有必要在这个关键的时段内加强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否则将不能做到“本质的转型”。分子病理技术会重复“传统病理技术的故事”,再一次沦为“重复的操作”,只不过比传统病理技术的操作复杂一些而已,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一个职业如果不能提高职业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该职业的职业地位如何得以提高呢?
4、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病理技术都是跟着国外走。从常规病理技术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到如今的分子病理技术,发源地都是国外发达国家,中国人的名字基本上不出现在病理技术的技术命名中。为什么?因为基础知识欠缺导致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创新”不是简单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尝试,而是知识在心中的积累与酝酿,通过经验的积累,在一定的时机中产生的具有可行性的“直觉”与“灵感”!仅凭经验的积累而缺乏知识积累的“尝试”是无的放矢,收效不会很大。只有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有经验积累而产生的“灵感”才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5、一直以来有一些病理诊断大夫看不起病理技术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简单的认为病理技术就是简单的操作,病理技术员能做,他们也能做,甚至会比技术员做的更好。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能取代另一个人的工作时,轻视之心自然就会产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外科医生是这样描述病理诊断的:“病理诊断有这么难吗?不是有病理诊断图谱吗?对一对就可以诊断出来了嘛!”诊断的医生听到这样的“评价”是不是认为那个外科医生很无知、对病理诊断的理解很肤浅呢?但从另一个方面想,我们的病理诊断是不是没有在外科医生面前充分展示出学科的深刻性与先进性呢?
病理技术员在病理诊断医生的心里“地位”是不是与那个外科医生有相似之处呢?病理技术并不是简单照着书本的操作,经验的积累是保证优质的技术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有经验的病理技术员都明白的道理。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思考,病理诊断医生这样的“心理优越”现象的产生难道不是因为病理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没能充分展示病理技术深刻的学科基础而导致的吗?只有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不断在日常技术工作中自然流露出学科的理论基础,真正展示“就算是最常用的技术也有其深刻的道理”,慢慢地让病理诊断医生意识到“病理技术深刻的学科基础也是要加强学习,优质的技术水平不是简单的按照书本的重复操作能完成的”“病理技术工作容易操作,但没有理论基础,要干好也难”,只有形成这样的意识之后,在诊断医生心中对病理技术的“心理优越感”才能慢慢淡化。化学基础是目前病理技术人员继续加强学习的内容,否则再新的分子病理技术也将流于表面。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员进入病理技术工作,这给未来的病理技术充满了希望!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乐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带着明显的“应试教育”的时代特点,学校的学习与实践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时候不能“学为所用”,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又差不多忘光光了,化学基础就是这样的状态。
病理技术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不光是技术的新旧交替,人员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无论从国家还是到个人,从事基础的提高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很多人对“抽象文字”的理解能力在下降,而化学基础理论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维”为特点的学科,要学好学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关键转型时期”,谁能把握好机遇,积极学习新的技术,潜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加强化学基础的巩固与学习,谁就有希望执中国未来病理技术之牛耳!

TOP

真是非常感谢丁老师建有这样的病理技术交流平台!对于我这种随心所欲,不喜欢固定格式写东西的人真是天大好运啦!
我估计这种随心所欲的“文章”很难正式发表的!
有丁老师这个平台,像这种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字还是可以放放上去的,如果有人能看看就达到我的目的啦!哈哈……至少丁老师会瞄一眼吧?

声明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请辩证吸收哦!

TOP

不是瞄一眼,而是很认真的拜读,深有同感,是值得我们技术员深思的问题。
本人观点纯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判断,正确引用!

TOP

回复 1# 的帖子

非常赞成王老师的观点,你点中了病理技术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虽然不是发表在中华牌杂志上的文章,文章很精彩,值得拜读。谢谢王老师。

TOP

感谢丁老师,ylzhao老师的支持!
我是一个喜欢随心随性写东西的人,有想法就随手写来,也没有什么“章法”,一注重格式就觉得思维受限,反而写不出了。想来这样的状态不知是优点还是缺点啊!
记得一个文学家曾经说过(不记得是谁了,好像是林语堂?还是周国平?):写文章应该做的“见字如见人”!
我赞同他的观点,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自己的思想,写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自然会“下笔如有神”啦!

TOP

很不错,作为一个技术员,这些问题真的值得深思!
(本观点纯属本人意见!仅供参考!)

TOP

深有同感,拜读后也知道以后该往哪方面去加强了。

TOP

赞!

TOP

值得学习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TOP

非常好,仔细拜读了!

TOP

 25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