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理学:显微镜下的侏罗纪
都说病理诊断是医学上的金标准,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你恐怕想不到,病理居然还能衍生出这样的学科:研究化石中的病理现象的古病理学。
古病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古生物学与病理学结合而成,旨在研究化石中的病理现象。目前已知的有龋齿、骨折及骨痂、关节增生、骨瘤等病理现象,主要见于恐龙和古哺乳动物中。
中外古生物学者通过运用古病理学知识,对一具来自云南省禄丰县距今1.9亿年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发现这只恐龙患有牙病,表现为牙齿缺失与齿槽重塑。
古生物学者在修理一件中国恐龙标本时,意外发现了其牙槽上少了一个牙齿。这原本是常见的现象,但研究者发现这件标本很不寻常,它的牙槽,也就是容纳牙根的窝已经完全封闭了,研究者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病变。
研究人员对化石进行了会诊,还给化石做了X光和CT扫描,发现每个牙槽里都有黄铁矿增生的情况,唯独封闭的牙槽没有,这个牙槽几乎是实心的。专家表示,在哺乳动物中,病理或创伤性的牙齿脱落通常会引起牙槽骨的吸收和重塑,但在爬行动物身上却并不多见。
那这只恐龙是如何得了牙病呢?研究人员将其与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环尾狐猴头骨做了对比。环尾狐猴喜欢用特定的臼齿来咬坚硬的果实,造成牙齿破损并导致病变。据此认为这只恐龙可能也有类似的习惯,或意外咬到硬物而受伤。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恐龙牙齿病理学记录,对研究古脊椎动物演化与病理学演变有重要意义。
来源:口袋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