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的相关介绍
l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DNA异倍体的出现是染色质异常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细胞癌变的特征指标。DNA细胞图像分析仪不仅能识别子宫颈细胞涂片中的大量DNA异倍体细胞,还能识别少量DNA倍体异常细胞。
有研究机构对约20,000名妇女进行了子宫颈癌普查,用DNA定量分析方法和常规细胞学方法比较二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经病理活检证实的73例CIN3及浸润型子宫颈癌的病例中,DNA定量分析方法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而常规细胞学方法则分别为52%和92%。此结果进一步证实,用DNA细胞图像分析仪进行子宫颈癌的筛查,可明显提高子宫颈癌普查的阳性检出率。
上述结果与国外很多报道一致,即在大多数子宫颈癌和HSIL病例中可出现DNA倍体异常细胞。ASCUS和LSIL病变中如出现DNA异倍体细胞,提示病变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或高危型HPV感染的可能性。Grote等人最近发现CIN2、CIN3和浸润型子宫颈癌病例中,分别有64.3%、82.6%和100%伴有DNA异倍体细胞。
l
宫颈癌恶性度评估
DNA含量在判断细胞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异倍体细胞越多,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反之,则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5年生存率高。
Kashyap等调查了不同级别子宫颈癌病变DNA异倍体细胞出现的频率,他们发现在高分化的鳞状上皮癌病例中有64%,中度分化鳞癌有71%,低分化鳞癌有83%的病例中可检出DNA异倍体细胞的改变。85%的子宫颈腺癌也可检出DNA倍体异常细胞。Davey等人对46例子宫颈癌患者细胞涂片检查结果发现,细胞DNA含量分布图与患者愈后有明显相关。在2C细胞周围出现异倍体细胞,提示恶性度不高,愈后较好。如果DNA-ICM图型出现了异倍体细胞的多个峰,其恶性度较高,愈后不好。另一研究表明在163例病理诊断为T1b1-T2b的浸润型子宫颈癌病例中,凡出现有DNA指数>1.7或>2.5的大量异倍体细胞患者,其愈后不良。这些资料都表明DNA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子宫颈癌恶性程度及愈后。
l
对子宫颈疾病发展趋向的预测
并非子宫颈癌前病变一定发展成为癌,它具有进一步发展或恢复正常的双重性。从癌前病变中找出有癌变潜能和即将癌变的病例很有必要。由于癌前病变处于活跃的增生状态,DNA合成增加,DNA含量增高。DNA定量分析方法可精确测定DNA含量的改变,作为辅助诊断癌前病变发展趋向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尤其是定期检测,可对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客观估计。
在一项有276例子宫颈细胞涂片的研究中发现,有73%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并伴有DNA异倍体病例后来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在浸润型子宫颈癌病例中,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敏感性达99%,阳性预测值达86%。其它有关报道DNA定量分析方法用于子宫颈癌的阳性预测值均在84%和100%。
上述表明,DNA定量分析方法对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有较高的预测值,将对临床诊断和愈后评估有所帮助。如:①TBS诊断为ASCUS或LSIL,同时伴有DNA整倍体受检者,子宫颈病变大多数不会进一步发展。阴性预测值为95%,此类患者可按常规定期复查。②ASCUS或LSIL伴有DNA异倍体患者,2个月后就可发展为CIN3或原位癌,其阳性预测值设为46%;3年后大多数可发展为子宫颈癌,其阳性预测值为100%。对这些患者,一经发现,就要进行临床处理,如活检、治疗或频繁的复查。
l
弥补细胞病理形态学诊断的不足
造成子宫颈常规细胞学检查的假阴性除了取材制片等因素外,病理细胞学者的水平高低也至关重要。病理细胞学者水平愈高,假阴性愈低,敏感性愈高。有单位在73例CIN3和子宫颈癌患者中,用常规细胞学可发现LSIL以上病理改变的有38例,敏感度为52%;而DNA细胞图像分析仪可发现有异倍体细胞改变的有60例,其敏感度为82%。这表明,DNA定量分析方法比常规细胞学更客观、更敏感。对细胞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可获得单纯从形态上难以得到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信息,不仅为用形态学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形态学的认识水平。另外,对8例子宫全切的子宫颈癌病例,做了子宫颈十二位点病理学检查,其结果显示50%子宫颈标本中仅有3~4个位点发现原位癌或更高级别的病变。其余大部分子宫颈均为正常。这就说明子宫颈癌病变都是从局部逐渐向子宫颈其余部分发展。但通常子宫颈活检仅取2~4个位点,如果活检未取到癌前或癌的组织,就可因漏诊而引致假阴性结果。对于病理活检正常,同时常规细胞学正常,但DNA倍体分析发现有异倍体细胞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在3~6个月内再做复查或做另外点位的病理活检,以免漏诊。
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IPCM-DNA型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是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宫颈癌早期检测系统。该产品由留美博士引进美国深度光谱与成像分析的世界先进技术,联合武汉大学科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光谱与成像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医院等多家单位,历经5年的攻关,研发出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产品。同时该系统凝聚了全国百余名妇科和病理科权威专家的宝贵经验。填补了国内在子宫颈癌早期预警方面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妇科肿瘤及病理学方面专家的高度关注。2004年在同济医院进行了131例的临床应用,同人工检查的符合率达到100%;2005年在山东进行了临床试验8900例,检查出人工漏检病例23例。
该系统技术在2001年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课题(项目编号:2001BA210A02)。2003年底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同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发明专利证书(ZL200310111610.0)
“SPICM-DNA型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于2006年在国家临床药品试验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临床验证,验证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早期性。于2006年10月经过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评审,得到一致好评,11月30日取得了由该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号:鄂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2700976号)。
2007年7月“SPICM-DNA型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在“第四届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同志,现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同志都亲自到我公司展区参观指导,对该系统进行了肯定。同时,经科技司专家一致评定, “SPICM-DNA型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荣获“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奖”。并列为重点推广使用产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