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病理技术专题 | 病理资讯 | 病理图库 | 病理技术精英 | 同行交流 | 技术会诊 | 点滴经验 | 常规切片 | 特殊染色 | 分子免疫 | 细胞园地 | 电镜技术 | 收藏本站
发新话题
打印

苏木素问题

苏木素问题

请教大家,苏木素着色时间比较长,而且着色后核呈灰色,请问是社么原因?谢谢

TOP

1.苏木素:用的时间久了,加点新鲜的进去;
也可能是苏木素的Ph值偏酸。
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后来加了些苏木素,盐酸酒精彻底换掉,就好多了。

TOP

切片HE染色发灰(切片染色模糊不清,即细胞内染色质及核仁显示不清,呈一片淡蓝色,云雾状。造成组织切片发灰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组织取材固定不当可致染色不均如组织取材过大或过厚(>2 mm),所用之固定液浓度过大,穿透力较小时,不能将组织固定透或固定不完全,其组织切片经染色后,出现切片外周固定好的部位,细胞着色清晰,但中间或未固定好的组织,细胞着色模糊,从而造成染色不均。

2.组织脱水时间过短。造成脱水不彻底组织中含有水分,进而使透明、浸蜡不彻底。这种处理不彻底的组织,切片易出现片状灰染现象。

3.取材因素在取材时组织标本已经发生**自溶或取材后没能及时固定或固定液浓度不够,必然造成组织结构模糊不清,这是由于组织结构分解变性,使组织变酸,因而切片被染成灰蓝色。另外,固定前已干枯的标本,切片经染色后,在干枯区域内出现成片的灰染现象。

4.固定因素固定剂对组织有一定的媒染作用,它既可与蛋白质结合,又能与染料结合,故能增强着色能力。同时固定剂能沉淀和凝固蛋白质、脂肪、糖、酶等细胞内成分,而这种沉淀和凝固关系能使细胞内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使得生活情况下原来看不清的结构变得清晰起来。所以,组织固定不良是造成切片染色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1)存放标本的固定液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有的偏低,有的甚至用纯福尔马林。浓度偏低,在正常固定时间内,蛋白质发生沉淀和凝固必然不充分,由胶状物质变成不溶性的固体状态也必然不充分,使细胞内成分本应产生的不同折光率、光学差异不够显著,组织生活状态下,原来看不清楚的结构也就不能清晰起来。而且由于浓度低、固定不足,其媒染效果也差,故易出现切片模糊不清现象。固定液浓度过高,其对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作用太强,使组织表面迅速沉淀凝固变硬,减弱了固定液对组织的渗透能力,造成组织中间部分固定不佳,甚至达不到固定目的,同样亦易出现切片模糊不清现象。(2)在送检的标本中,有时临床科室用乙醇固定组织,常温下,乙醇沉淀的白蛋白、球蛋白不再溶于水,而被沉淀的核蛋白则可再溶于水。因此,造成乙醇固定的标本,切片核染色不良,胞质染色也较差,切片出现模糊不清现象。(3)工作中经常发现淋巴组织(淋巴结、鼻咽部组织及扁桃体等),由于处理不当造成切片染色后组织中间出现发灰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其细胞密集、结构复杂,导致固定液较难渗透到组织深部,从而造成组织中央固定不佳,结果染色不良,而出现切片发灰现象。

5.织(特别是固定不佳的组织)浸蜡、包埋时如果温度过高或切片后烤片温度过高,均会使组织蛋白质发生质变,对染料可能发生拒染,造成切片染色模糊不清。

6.脱钙过度(如骨髓活检标本)亦易造成切片染色发灰。

7.过度处理的标本,特别是细针活检标本。

8.组织用酸性甲醛固定或组织在甲醛中固定时间过久,导致组织切片在染色时易出现着色淡或不易着色,一片发灰。甲醛暴露于日光或与空气接触久置后,甲醛氧化自行分解产生甲酸,而使溶液呈酸性,对伊红的染色较差,严重时可影响细胞核的着色。



[ 本帖最后由 6504339 于 2010-8-17 16:41 编辑 ]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

TOP

谢谢大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