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病理技术专题 | 病理资讯 | 病理图库 | 病理技术精英 | 同行交流 | 技术会诊 | 点滴经验 | 常规切片 | 特殊染色 | 分子免疫 | 细胞园地 | 电镜技术 | 收藏本站
发新话题
打印

超越历史,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超越历史,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王永 杂谈  
     这段时间出差的频率特别高,美国去了半个月,日本从集训开始又差不多十来天,周末又去香港呆了三天,中间还穿插在国内出了出差,还真有点儿累。在外面跑得多了,感受也很多,尤其是这次去日本。
     说实话,我和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对日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好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日本侵略我们——南京大**,脑子里面净是那些抗日站争的镜头,想起“日本鬼子”就咬牙切齿。所以,当接到团中央出访日本的通知时,心里还特别犹豫。最后,感谢青联办的张彦让我下了决心。
        去日本之前和去其它国家不同,我们还特意安排了两天集训,集训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出访纪律和礼仪之外,更多的则是中日友好的介绍以及日本**经济的概述。其中用了很大篇幅讲了二战结束以后中日之间的交往过程。正是从这次集训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日本给予我国的援助占我接受外援总量的60%多,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和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也都是在日本的援助下建造起来的。接受到这些资讯,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受。
       白岩松说过,在爱与恨之前,请先了解。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我和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492人在总团长、全国青联副主席秦文贵和总秘书长、全国青联国际部副部长张国来的率领下,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我们经济分团一行访问了东京、大阪、京都、宝冢等大小城市,体验了日本的歌舞妓,参观了东京的消防局,实地考察了农贸市场,参观中小企业并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我们还拜访了日本最大的经济组织“日本经团联”,参观了松下公司并与松下员工互动交流。我们还和日本青年同吃同行,一起卡拉OK,还“坦诚相见”,共泡温泉。此外,我们还参观了日本的国会,逛了逛日本的商场。日本驻华使馆和中国驻日使馆还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和欢迎宴会。总之,从政界到商界,从都市到乡村,从个人作坊到世界品牌,我们算对日本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
       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也颇有体会。同时,对日本的印象大有改观。发现之前的很多偏见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日本所致。抛开两个民族的恩怨不说,日本确确实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像我的老乡魏源在《海国图志》所说的那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这样虚心学习别国长处的民族,才会最终超越竞争对手。

一、中、日企业家的“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的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微软,雅虎,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袖品牌,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2、中、日企业家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花了250万买了一台意大利的设备,但是需要花25万培训一名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吧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机器也就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七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50分,人家用到80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不可能的。
        还有,中国和日本的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坚持不了。举个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墩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没问题。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如此以往,何来品牌?

3、中国人和日本人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到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而中国人可能O型血居多,所以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而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难道像中国的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界人惊讶!可惜每每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我不知道这些有没有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
         其实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4、中国和日本人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可以耍点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遵照执行。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几乎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真诚的,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的一个国家,上级在下级面前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像中国特色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我才去过日本一次,才在日本待过几天,我的感受肯定是非常表面和粗浅,说出来只是和大家探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便学习和超越,绝无“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之意。有不同观点或批评意见,请发表评论,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这是最起码的规则和礼仪,对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5d2cc0100g2r4.html?tj=1
本人观点纯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判断,正确引用!

TOP

我自己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从中可以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我们做病理技术也一样。
本人观点纯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判断,正确引用!

TOP

学习

思想独特,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学习。
你好!相互信任,相互学习

TOP

日本人比较程序化,会像机器一样把事情做好。中国人喜欢求变,但是变化的事情不都是好的结果。

TOP

一字不落看完,觉得说得很有理!

TOP

hao 文章

TOP

好,以前我一直对日本人反感,看了后发现他们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长处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