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病理技术专题 | 病理资讯 | 病理图库 | 病理技术精英 | 同行交流 | 技术会诊 | 点滴经验 | 常规切片 | 特殊染色 | 分子免疫 | 细胞园地 | 电镜技术 | 收藏本站
发新话题
打印

对二甲苯最权威的解释

对二甲苯最权威的解释

代谢和降解:在人和动物体内,吸入的二甲苯除3%~6%被直接呼出外,二甲苯的三种异构体都有代谢为相应的苯甲酸(60%的邻-二甲苯、80%~90%的间、对-二甲苯),然后这些酸与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起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对-苯甲酸必乎完全与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甲基马尿酸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可能少量形成相应的二甲苯酚(酚类)与氢化2-甲基-3-羟基苯甲酸(2%以下)。
残留与蓄积:在职业性接触中,二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身体。对全部二甲苯的异构体而言,由肺吸收其蒸气的情况相同,总量达60%~70%,在整个的接触时期中,这个吸收量比较恒定。二甲苯溶液可经完整皮肤以平均吸收率为2.25µg/(cm3·min)(范围0.7~4.3µg/(cm3·min))被吸收,二甲苯蒸气的经皮吸收与直接接触液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二甲苯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可以在人体的NADP(转酶II)和NAD(转酶I)存在下生成甲基苯甲酸,然后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甲基马尿酸在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即使是吸入后残留在肺部的3%-6%的二甲苯,也在接触后的3小时内(半衰期为0.5~1小时)全部被呼出体外。评价接触二甲苯的残留试验,主要是测定尿内甲基马尿酸的含量,也有人建议测定呼出气体中或血液中二甲苯的含量,但后者的结果往往并不准确。由于甲基马尿酸并不天然存在于尿中,又由于它几乎是全部滞留的二甲苯代谢物,因而测定它的存在是最好的二甲苯接触试验的确证。二甲苯能相当持久地存在于饮水中。自来水中二甲苯的浓度为5mg/L时,其气味强度相当于5级,二甲苯的特有气味则要过7至8天才能消失;气味强度为3级时则需4至5天。河水中二甲苯的气味保持的时间较短,这与起始浓度的高低有关,一般可保留3至5天。


危害防护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入。

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NFPA704对的“对健康的危害”评级为2,与乙醚相当

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二甲苯属于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编号33535,UN号1307。

国际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IARC)对包括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致癌性证据不足,即有对人体致癌性无有效证据的物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其归类为A4级,即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证据的物质。

急救方法
吸入:当能够安全进入灾区时,将人员从暴露区移到新鲜空气处。若需要,用氧气救生器或相同设备,以实施人工呼吸。保持身体温暖及静止休息。立刻送医治疗。

皮肤接触:立即将受污染的衣服、首饰、手表等装饰品及鞋子脱掉。用肥皂或中性清洁剂清洗感染处,并且用大量水冲洗直至没有化学品残留(至少15~20分钟)。若需要,送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刻在水龙头或洗眼器冲洗眼睛十五分钟以上,并将上下眼皮翻开慢慢转动眼睛,直至没有化学品残留。如需要则送至眼科医生处治疗。

食入:不要使意识不清人员呕吐或喝饮料。当呕吐发生时,保持头部低于臀部。若人员意识不清醒,使头部转向一边。立即将患者送医治疗。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无此有效资料
本人观点纯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判断,正确引用!

TOP

看过书本上专门提到二甲苯的穿透力极强,平常作为防护用的橡胶手套其实是远不足以抵挡二甲苯的,作为技术员并不能一概地畏惧或者说排斥我们工作中接触的这些化学试剂,然而对它们多一些了解,这是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同样也是对工作的重视。

TOP

学习了!我们科除了中性树胶里含有二甲苯外,基本不用。

TOP

学习了,谢谢丁老师!

TOP

谢谢分享
安守本分,沉默是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