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病理技术专题 | 病理资讯 | 病理图库 | 病理技术精英 | 同行交流 | 技术会诊 | 点滴经验 | 常规切片 | 特殊染色 | 分子免疫 | 细胞园地 | 电镜技术 | 收藏本站
发新话题
打印

求助组化抗原修复之后的疑问

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以前我都是修复完了,自然冷却,然后直接放到PBS中浸泡。。。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首先你要排除,修复的方式是否恰当有效。然后排除,修复之后是否出现过干片(干片是造成假阴性的重要原因)。
你可以试一下,连切的两组片子,一组修复后直接用PBS洗,一组先用蒸馏水洗。其他条件均相同。。。。看看结果。

资料上说的PBS与修复液是不是在修复之前的步骤?比如从PBS移到修复液中,切片上残留的PBS与修复液发生反应?
希望你把 资料的网址贴上来。。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建议 还是等修复液自然冷却至六十度后,取出放到水下冲泡,然后转到PBS中。这样的片子修复效果比较稳定。

TOP

是的,修复后,玻片的温度九十几度,在空气中三秒即干燥,这会造成假阴性。

1991年石善溶的第一篇关于抗原修复的文章有提到,温度是抗原修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基本可以认为达到预期效果的修复时间与温度成反比(同样的修复液)。高压修复中,停止加热后,高压锅内温度会从120℃很快的下降。这个温度下降过程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较小(参考“90℃修复抗原需要过夜”可以作此猜测),但是不能忽略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很温和的,不像你拿自来水浴那么“猛烈”。“猛烈”的过程是不容易控制的,比如你的自来水的温度,体积,与高压锅的接触面积,这些因素对吸热过程都是有很大影响。
       有人提过一个观点,就是蛋白质在60℃下即开始变性。免疫组化组织修复的原理尽管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们可以考虑,脱蜡-水化-修复的过程就是蛋白质一定程度的复性,所以这个复性过程一定要降温到60℃以下再终止。
       总之,不管出于避免干片,过程可控还是修复尽可能充分的目的,修复之后一定要降温到60℃以下,这样才能保证修复过程的稳定。
       免疫组化最重要的是稳定,而不是速度,毕竟不是冰冻快速。

[ 本帖最后由 willfirm 于 2013-11-25 12:58 编辑 ]

TOP

丁老师,不愧是高手!理念确实发人深思。

另外,你提到的那本书说的 是“AR前后”,我的理解就是,比如有人脱蜡-水化后,放到 缓冲液中清洗,如果这时把切片移到修复液中,残留在切片上的缓冲液就会混入抗原修复液,这时这两种缓冲体系肯定会有一些所谓的“交叉反应”。。。但我觉得,这种交叉反应,微乎其微的,因为切片上残存的修复液相对来说太少了。所以,所谓的“交叉反应”可能主要是说“AR之前”而不是“之后”。


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必要在修复前用缓冲液冲洗。直接拿自来水冲洗就行了,不会有什么影响。

TOP

丁老师的想法,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可能我也不完全同意。

但是,最后丁老师的总结道出了免疫组化这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技术的内涵。
免疫组化的原理是捉摸不透,难以解释的。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找到合适你的方式,合适你们科室的方式,做出稳定(室内质控方面)准确(室间质控方面)的片子,你就离优秀技术员不远了。
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对照,可以排除一些免疫组化的不良影响因素,至于免疫组化的原理探寻,很难很难,而且,看的文章越多,越糊涂。很多不同的实验推导出的结论都是相反的。

TOP

。。。。。。

TOP

发新话题